湖南法院网讯 校园暴力犯罪是一个普遍存在且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也是各职能部门面临的一大难题,其成因有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文化等因素。校园暴力事件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公共事件, 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法制教育,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近二年来,湘乡市法院共审理涉及校园暴力犯罪的案件二案三人,案件全部为寻衅滋事案,该院经调研发现:
一、校园暴力问题现状
1、校园暴力发生的主要行为方式包括推、打、踢、挤等可致他人疼痛、伤害、损伤的攻击行为和恐吓、威胁、辱骂等。主要表现有:同学之间因日常矛盾摩擦产生暴力行为、帮伙同学欺负其他同学的暴力行为、学生因受管教产生不服心理对教师实施暴力行为、教师因自身性心理变态或突发精神疾病等原因产生暴力行为以及基于反社会心理或精神疾病专门针对学生群体的一次性连续疯狂杀伤暴力行为等。暴力行为人和被害人的身份往往表现在男生之间,但高年级的女生之间也占一定的比重;绝大数校园暴力事件都有社会闲散人员的参与,如审理的二起校园暴力案件,全部为社会闲散人员与学生之间的打架斗殴事件。
2、近年来,该院每年开展送法进校园活动,积极发挥司法能动作用,采取多项切实有效的工作措施,全力地维护辖区校园安全防范工作。一是丰富活动内容,营造良好氛围。对担任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的法官进行集中培训,提高其责任意识;开展不同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师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形成“遵法、懂法、守法”的良好氛围;在校园开展巡回法庭、模拟法庭和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以案说法、以案普法、剖析根源和危害,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学生违法行为的发生。二是主动走访调研,源头预防治理。主动组织法官到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校和幼儿园走访调研,认真分析、查找教育管理和应急机制的缺陷,提出校园安全的司法建议,帮助完善秩序、值班管理制度,建立安全预警机制,防止突发事件发生。三是强化矛盾排查,掌握社情民意。同校方一起,主动收集学生及家庭对外易激化问题,建立分类管理,及时准确掌握社情民意,对各种矛盾纠纷逐一落实工作措施并实行动态管理,从源头上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促进校园环境的安全、和谐和快乐。
3、对校园暴力危害的认识:校园暴力在很多人的心里都留下很深的烙印。 这种不良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受害者,也使施暴者的心灵成长和社会前途中增添了大量的阻力。施暴者因校园暴力走上犯罪道路,由被社会遗弃和社会归属感得不到满足的心理存在;受害者不仅肉体受到损伤甚至残疾,有时也会造成自卑和心理阴影等。针对校园暴力现象:使家长的工作生活受到影响。由于担心校园暴力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许多家长亲自接着孩子上下学,从而影响他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使校园正常秩序受到破坏。校园暴力的存在和发生,使学校不得不挤出时间和精力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既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又给学校管理带来很大困难;使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成本增加。为防止校园暴力事件的再次发生和做好源头预防工作,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不得不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采取得力措施和加大投入等。
二、校园暴力犯罪产生的原因分析
1、个体因素:年龄是影响暴力的最大因素之一,暴力的类型与年龄相关,年龄与暴力之间的相关性是永恒的。这种相关性是与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生理、心理特征及其生活经历相联系的。
2、家庭因素: 一个人的性格与行为的养成大多受家庭的影响,一个人的人格能否健康地形成与家庭的教育很有关系。家庭结构缺失、家庭成员关系紧张、家庭教育不科学、家庭氛围不和谐、家长行为不检点、家庭周边环境复杂等。都将会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人格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如父母管教方法过严或过于溺爱或疏于管教;家庭气氛紧张、不和谐,使孩子缺少关爱和安全感等情况,都将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产生不利的影响。
3、学校因素:现今社会是一个注重学历和文凭的社会,在高考的压力下,课业已成为学生的巨大负担。很多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被父母带着参加各种补习班,就为了能进好的中学,进而为进名牌大学做准备。但是,却从来没有家长关心过,孩子们是否真的需要补习,孩子们想不想去补习。教师和家长往往只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使学生过早承受过重的学业负担,当紧张和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以校园暴力的形式反映出来。如所谓的”差生”,由于课业上屡遭挫折,丧失学习兴趣.行为愈来愈脱轨。这些学生渐渐不把校规当回事,老是在外游荡,拉帮结派,结交社会不良人员。由此导致校园暴力的开始产生。
4、社会因素:我国的经济越来越开放,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媒体形式则更为发达,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大增加。但其中不良媒体的影响也日趋泛滥,宣扬凶杀、淫秽等暴力的影视作品、书报期刊层出不穷。而学生多处于青春发育期,对刺激性很强的媒体暴力更为敏感。
5、网络因素:一些暴力性网络游戏深受学生们的欢迎。而且越“刺激”的游戏上网参与的人数越多,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学生逃学、校园暴力、青少年犯罪等。 充满血腥的网络暴力游戏已经被人们视“ 电子海洛因”,在一些互动游戏中,充满了血淋淋的逼真的暴力画面。网络暴力游戏对于性格尚未健全,对网络游戏缺乏理性认知的青少年,其吸引力尤其要大,脆弱者最终由模拟暴力发展而为现实暴力。 而且网络游戏的“暴力”还能潜在地激发出一种“暴力娱乐”,让青少年在获得心理“快感”的同时,却扭曲了社会暴力的本来面目。大量事实证明,网络暴力游戏是引发社暴力的潜在因素。
三、今后的建议及对策
一是科学量刑。根据校园暴力的危害社会程度、被告人的犯罪动机、犯罪事实、犯罪性质、初犯、偶犯、惯犯及在犯罪中所起的地位和作用,准确地把握从轻或减轻处罚的两个幅度,科学量刑。同时,针对被告人往往是未成年犯尚处于成长时期,易于接受教育,可塑性强,重归正途机会大的特点,尽量选择适用非监禁刑,达到教育感化的目的。对必须适用监禁刑的,则积极做好其思想工作,让其认罪并服从改造。
二是全面帮教。建立校园暴力中未成年人缓刑人员帮教网络,与缓刑人员的家长、所在社区、学校、单位及当地派出所保持联系,专门成立帮教小组,定期开展帮教活动。坚持回访制度,对校园暴力事件中所有未成年人缓刑人员,由承办法官到其家中、所在社区、当地派出所了解情况,主动跟踪考察和回访,并将考察结果记入其个人档案。
三是大力宣传。通过向中小学校上法制教育课的方式加强普法宣传;组织庭审观摩,邀请未成年学生参加旁听,用鲜活的案例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将“庭审”变成引导失足少年改过自新的“课堂”,积极邀请妇联、团委、教育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家长参与旁听庭审,与法官一起利用庭审的特殊氛围,对未成年被告人进行帮教。
四是强化反思。家长、学校、社会都要对校园暴力问题进行深入反思,不管工作生活有多忙、多累,家长平时都有抽出一定的时间,多与孩子沟通交流,随时掌握孩子的学习和思想动态,通过言传身教来引导孩子;学校不要一味地追求高分,要根据每个学生的资质进行教育灌输,日常教育中多安排上法制课,从源头上预防校园暴力现象发生;社会各行政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教育力度,加强文化市场上不良产物的督察和曝光力度,网警和网管部门要加强对网络暴力游戏的管控力度等。